News
穿透式监管的政策解读,穿透式监管的常见误区,穿透式监管的“五问”,穿透式监管体系的“1333”,穿透式监管的“一平台五中心”,穿透式监管的应用场景与建设成效
2025年7月18日,由财政部指导、新理财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CFO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财务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CFO等50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以“AI+财务驱动价值创造”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快财务转型升级和价值创造,以科技创新驱动财务数智化转型,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兴新云高级副总裁郭奕女士获邀出席本次大会,并分享主题报告《大型集团企业专题实践分享:如何理解并建设穿透式监管体系》。
我们整理了现场发言视频和文字内容,以飨读者。
如何理解并建设穿透式监管体系
*本文正文2642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摘要
· 穿透式监管的政策解读
· 穿透式监管的常见误区
· 穿透式监管的“五问”
· 穿透式监管体系的“1333”
· 穿透式监管的“一平台五中心”
· 穿透式监管的应用场景与建设成效
穿透式监管的政策解读
尊敬的各位来宾,上午好!我是中兴新云的郭奕。今天我将围绕“如何理解和建设穿透式监管体系”这一主题进行分享。
国务院国资委将“穿透式监管”明确列为重点任务,提出要“以司库监管平台为基础,有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切实提升监管效能”,为穿透式监管的实施指明了具体路径。
那么,穿透式监管在整个政策框架中处于何种位置?它与已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即将出台的财务数智化文件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联?
首先,关于穿透式监管与其他财务相关政策的区别:穿透式监管立足于国资监管的整体高度和全局视角,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传统财务管理的边界。司库体系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财务数智化与财务智慧监督,这些政策仍聚焦于财务领域。这意味着,穿透式监管是一项需要各部门协同完成的工作,必须作为“一把手工程”,由集团整体统筹、协同落实。
关于穿透式监管与司库建设的联系:从实践路径来看,企业通常先推进司库体系建设,积累数据资产、构建管理模型,再以此为基础向穿透式监管迭代升级。
关于穿透式监管与财务智慧监督的联系:我们认为,财务智慧监督主要聚焦于财务领域的数据治理、模型构建和算法优化。当数据来源从财务端向业务端延伸时,其监管范畴就自然演进为穿透式监管。
从整体政策框架来看,当前各项政策都在统一的框架体系下持续迭代演进,各举措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连贯性。这种政策延续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穿透式监管的定位和建设路径。
穿透式监管的常见误区
在服务中央企业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对穿透式监管存在四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将穿透式监管等同于司库风险管理模型
虽然司库系统已包含虚假贸易识别、资金风险监控等模型,但穿透式监管的范畴远不止于此。以“无关多元”监管为例,其监测维度和算法逻辑已超出传统司库管理的边界。
误区二:必须通过统建信息系统才能实现穿透
穿透式监管的关键不在于系统是否统建,而在于数据和算法的能力。即使信息系统分散,只要做好数据治理和算法模型,仍可实现穿透式监管;反之,即便系统统建,若数据质量不佳、缺乏算法模型、缺乏风险闭环机制,同样难以实现穿透式监管。
误区三:将穿透式监管简单理解为新建系统
穿透式监管是一项体系建设,涵盖风险模型、风险监控、制度流程等。在这一体系中,系统平台只是其中一个子项。
误区四:局限于事后风险监控
当前监管时效性要求已显著提升,大部分央企已实现T+0数据报送(12小时内完成全数据可视)。传统的日报、周报模式已无法满足穿透式监管的实时性要求。
穿透式监管“五问”
在推进穿透式监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五个必须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明确穿透式监管升级的方向和评价维度;其次要系统规划监管体系的整体建设方案;第三要明确技术实施路径;第四要解决好信息系统质量和主数据治理问题;第五要考虑如何有效融合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们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穿透式监管体系的搭建思路。
穿透式监管体系的“1333”
中兴新云认为一个完整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应当以“一个愿景、三个维度、三大体系、三项能力”为核心框架:
· 1大愿景:即构建“三维穿透”的智能化监管体系,赋能世界一流穿透式监管平台建设。
· 3个维度:在纵向上强调“穿透深度”,致力于溯清问题本源;在横向上拓展“穿透广度”,实现覆盖立体全域;在精准度上追求“穿透精度”,确保实施精准打击。
· 3大体系:以“制度流程体系”夯实管理基础,以“风险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控,以“监督整改体系”实现闭环管理,三者协同运作形成完整的监管链条。
· 3项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支撑能力”打造技术底座,依托“数据治理应用能力”释放数据价值,借助“创新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持续升级,共同赋能穿透式监管效能提升。
其中,三个维度中的第一个是监管深度,这意味着不能仅停留在二级、三级单位,必须穿透到最基层的末级单位,实现真正的纵向到底;第二个是监管广度,仅靠财务数据远远不够,必须向前延伸到合同管理、客商信息等业务前端,实现业财数据的深度融合;第三个是监管精度,要从传统的人工防控转向智能化技术防控,通过优化算法模型,持续提升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穿透式监管的完整体系。
穿透式监管的“一平台五中心”
在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时,无论各集团公司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如何,其落地实施必然需要依托于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载体架构。这个架构的底层是企业级的数据中台,目前部分央企已经建成“双中台”体系(集团数据中台+财经数据中心),能够从各业务平台抽取数据并汇聚到统一的财经数据中心。在这个基础之上,需要构建持续优化的算法中心以及面向国资委的数据报送中心,上层则是风险监测与可视化平台。
从现状来看,多数企业在数据中台和可视化展现层面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当前的建设重点应该是着重强化中间层的模型算法能力和数据报送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现有技术架构中嵌入新的监管模型和智能算法,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穿透式监管闭环。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入AI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比如利用机器学习优化风险预警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提升数据报送效率等。
穿透式监管的应用场景与建设成效
在落地实施层面,中兴新云基于服务央企的实践经验,已经形成完整的穿透式监管解决方案及系统案例,该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置的智能模型与算法库,涵盖穿透式监管的核心业务场景。系统建成后,将实现三大管理闭环:
· 业务穿透查询:打通从后端财务数据到前端业务数据的全链路穿透;
· 模型预测预警:构建从数据采集,计算分析到风险预警、预测的完整链条;
· 风险事件处置:形成风险识别-预警-整改的全程管控机制。
考虑到穿透式监管体系的建设周期较长,中兴新云建议央企在推进体系化建设的同时,可优先落地AI应用场景快速见效。例如,借助AI分析可即时对各类数据载体(Word文档、数据大屏、分析报告等)进行智能分析,显著提升财务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完整视频
网页端可访问:https://qr31.cn/FTnIWy